7月9日-10日,第三届中国大企业创新创业与高质量发展学术会议,在青岛理工大学黄岛校区隆重举行。本届会议以“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与中国企业发展新范式”为主题,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吉林大学、同济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80余所高校的200余名专家师生参加本届会议。

学校党委书记杨赟会见了参会嘉宾和专家学者,党委常委、副校长陈连军,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党委书记金天宇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开幕式由我校商学院院长云乐鑫主持。
杨赟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简要介绍了学校基本情况。他指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高校要充分发挥智力优势,积极探索创新驱动发展路径,为培育新质生产力贡献智慧。学校将以承办此次会议为契机,深化校企协同创新,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助力大企业转型升级,共同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陈连军指出,在人工智能重塑产业格局的当下,本届聚焦“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与中国企业发展新范式”的会议意义重大。他期待在各位专家学者的指导帮助下,会议能够凝聚智慧,推动学校商科建设取得新突破、新成效。青岛理工大学将积极推动产学研融合,与各界携手,共同推动商科专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金天宇强调,创新创业是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高校应肩负起人才培养与智力支撑的使命,通过产学研融合助力企业发展,为地方经济注入新活力。他期待本次会议能够汇集多元视角,共同探索企业发展的新路径。

主旨演讲环节分别由中国海洋大学创新创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姜忠辉,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李志刚,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副教授肖应钊主持。9位来自国内外顶尖大学和企业的知名专家学者发表了精彩的主旨报告。


主讲嘉宾围绕企业数字化转型、AI驱动创业及科技创新等主题进行了精彩分享。吉林大学蔡莉教授系统分析了大企业数字化转型路径,指出AI技术在智能制造、智能产品等领域的核心作用,并以三一集团、美的集团为例,揭示基础设施积累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关键价值;南开大学刘刚教授提出“深科技创业”模式,强调其在构建自主可控技术体系中的战略意义;香港科技大学李家涛教授从跨国合作视角,探讨了知识创造的协同机制;南开大学许晖教授以“华龙一号”为例,剖析了大国重器的创新模式;同济大学罗瑾琏教授团队通过司南导航案例,揭示了“铅球态”与“哑铃态”创新架构的演化规律;青岛国信科技公司王承磊介绍了琴岛通卡公司的数字化转型实践案例,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方法论;中南大学李大元教授和中国人民大学郭海教授分别聚焦数字化赋能中老年创业与AI场景化应用,为数字时代创新提供了新思路;徐新元教授深入剖析了科技创新生态系统中大中小企业的协同机制,强调概念验证与中试加速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关键作用等。
主旨演讲成果表明,数字化转型与AI技术的深度融合、深科技创业的生态化协同,以及大中小企业联动创新,将成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未来,需进一步强化基础研究、优化场景应用,构建更具韧性的创新生态系统,助力中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占据主动。


本次会议设置六个平行分论坛,近五十篇高质量论文的作者围绕组织韧性与组织变革前沿、数智化转型实践与多维应用、绿色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人工智能的社会影响与创新、人工智能与创新创业、数字化领导力与个体行为等热点议题进行了精彩汇报与深度交流,现场学术氛围浓厚,讨论热烈。



圆桌论坛围绕人工智能时代商科教育变革与人才培养创新等关键议题展开深入交流讨论。三位专家从不同角度分享了各自学校的实践经验与前瞻见解,强调通过技术创新与文化赋能,推动商科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为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创新型工商管理人才提供新思路和新路径。

为促进学术研究与产业实践的深度融合,会议特别组织与会专家师生实地考察了海信中央空调灯塔工厂和青岛跨境电商产业园。与会人员就人工智能如何切实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产业升级等核心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讨,为理论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洞察。


本次会议不仅为国内相关领域的顶尖学者搭建了高水平的交流平台,有效促进了前沿思想碰撞与学术成果分享,更彰显了青岛理工大学在推动人工智能时代工商管理学科发展、服务地方经济与企业创新方面的积极努力与责任担当。学校将进一步发挥学科优势,深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改革,强化科研成果转化和校企协同创新,为探索中国大企业创新创业与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与实践启迪。

(撰稿:金炜博、周丽、韩杰;审核:董兰国、云乐鑫、宋玲)